防灾公园,日本减灾的重要手段
景观皮肤
防灾公园,日本减灾的重要手段_3631504防灾公园,日本减灾的重要手段根据《日本防灾公园规划与设计指导手册》,防灾公园是指在地震灾害引发城市火灾、海啸或洪涝灾害时,具有防灾、避难、救援和重建功能的城市公园或绿地等基础设施。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,日本政府基于90%遇难者死于地震引发的火灾和约157万人因在城市公园避难得以幸存的现实情况,着手开展地震防火工作,包括制定城市公园防火规划等,推动城市公园成为灾害应急响应的重要设施。此后,公园绿地防灾系统建设成为城市防灾的核心工作之一。日本防灾公园共分为八类。一是跨区域防灾基地,通常以每50万至150万城市人口为标准设置一处,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,是灾时消防救援、医疗救护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后方基地。二是地区防灾基地,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,是消防队、志愿者等开展救援救护活动的前线基地,并用作从跨区域防灾基地或其他地区运送救援物资的中转站。三是跨区域避难收容场所,每2000米范围区域设置一处,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,人均有效避难面积2平方米以上,是城市火灾发生时的跨区域避难及临时安置场所,也可用作消防救援基地。四是临时避难地,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,是灾害发生后民众首先前往的避难场所,也是民众前往跨区域避难收容场所的中转站,支持初期救援活动。五是避难通道,指民众通往跨区域避难收容或其他安全场所、避难设施的通道,需考虑脆弱群体的步行速度和体力。六是化工园区和城市生活区之间的缓冲绿地,要求宽度在10米以上,用于防止和减轻因地震造成的化工园区爆风压、辐射热、有毒气体外泄等波及周边生活区。七是步行返家人员援助服务站,面积500平方米以上,可供步行返家人员休息。八是邻近防灾活动站,面积500平方米以上,供附近民众临时避难。防灾公园的功能在灾害发生的不同阶段动态转换,在预防阶段主要用于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和演练活动;在灾害初期转变为紧急避难场所;在应急响应阶段转变为救援场地或临时避难场所;在恢复重建阶段用作恢复重建工作的基地。